12歲拜師當學徒,16歲出師自立門戶,70年做純手工布鞋上萬雙,手工藝老人如今的生活竟是...!!

12歲拜師當學徒,16歲出師自立門戶,70年做純手工布鞋上萬雙,手工藝老人如今的生活竟是...!!在大陸南京高淳老街,是一條有900多年歷史的街道,素有「金陵第一街」之稱。老街後面的水路,東可達蘇錫常地區,西貫長江。發達的水運促進了老街發達的貿易,高淳老街上古色古香的建築、世代相傳的老手工藝就是高淳往日繁榮的見證。 然而隨著近代水路交通讓位於公路,高淳老街被慢慢架空。公路促進了當地經濟飛速發展,同時高淳老街也不斷被現代事物「侵蝕」。如今,當年長達一公里的老街只剩下300多米,不計其數的老手工藝只剩下羽毛貢扇、老棉布鞋兩種。 而這僅有的老行當從業者也已經是風燭殘年的老人。梅家鞋鋪是高淳老街上製鞋業的代表,梅家鞋鋪的掌門人梅位炳如今已經88歲高齡。 「納鞋底費工夫,要納兩天,20多米的線,1000多針,不過納好鞋底做鞋就快了,1天就能好,所以一雙鞋一般要做3天。」眼前這位已經88歲高齡的老人,就是高淳老街上赫赫有名的「梅家鞋鋪」的創始人梅位炳。 梅老告訴記者,高淳民間有個習俗,姑娘的嫁妝里,不僅要準備幾雙供新郎一年四季穿用的單、棉布鞋,而且要給公公婆婆各做一雙壽鞋,還要給小叔小姑各做一雙喜鞋,甚至給尚未出生的兒子做幾雙綉有虎頭的「子孫鞋」。「那時候,姑娘長到十一二歲,做娘的就要手把手地教她們剪鞋樣、繡鞋花、納鞋底、做鞋幫。」 梅老的面前擺放著經他手做出的各式各樣好看的布鞋,「出嫁了還沒生娃的媳婦,用紅色或綠色的鞋面,中年婦女一般用紫紅色或黛綠色的鞋面,而老太太通常用黑鍛或黑棉布做鞋面」。 梅老告訴記者,不但鞋花的品種很多,有「鳳戲牡丹」、「雙燕展翅」、「蜻蜓戲荷」、「喜鵲登梅」等,納鞋底也有講究,有納「滿天星」的、有納「必定雙全」的、有納「波浪式」的,還有納「八卦式」的。 「做一雙繡花鞋,從放樣到成鞋,大致需要20多道工序」。梅老笑說,男人們的鞋做起來就簡單多了,「就是白底黑幫,花樣不多,不用繡花,鞋面用布也不需要刻意選擇」。 生於1928年的梅位炳是地地道道的高淳人,他12歲開始拜師當學徒,師承在高淳圩鄉很有名氣的製鞋師傅周憲棟。16歲,梅位炳便出師回到淳溪老街,開辦了梅家鞋鋪,製鞋生涯從此開始。 鞋鋪的鞋樣都是梅老自行設計製作,種類從嬰兒手工虎頭鞋到成人的老布鞋,夏天的涼鞋、拖鞋到冬天的棉鞋、靴子等幾十個品種,花色考究,雙雙精緻,大多百元人民幣以內的價格也絕對算得上是「良心價」。 做鞋子做了一輩子了,這門手藝養活了我和家人,也從不需要求誰,如今,不為營生,就是做了一輩子不捨得丟。」算起來,梅家布鞋鋪已經在老街上經營幾十年了,單是梅老手工製作的布鞋就有上萬雙。即使是在跟記者聊天的時候,老人也並未停下手裡的工作,一絲不苟地做著一雙「虎頭鞋」,只見他雙腿夾著針腳細密的鞋底,左手拿著綉著虎頭的鞋幫,右手捏緊長針,通過長針的來回穿梭,鞋幫和鞋底便緊密地連在一起。幾十年如一日,老人的技藝已經嫻熟到穿針引線毫無猶豫,而多年的勞動也使得他身子骨十分硬朗,爬高上低毫不氣喘。在身旁的工具箱里,老人特別珍愛其中一件白鐵製成的工具,他告訴記者:「是當年師傅傳給我的,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一雙布鞋,僅僅納鞋底就要兩天,再加上做鞋面、上鞋幫,不計物料成本,僅是人工,在這個節奏迅速的時代就已經相當高昂,再加上這些鞋的做法,都是完全從祖上傳下來的,樣式幾百年不變,很難與當下追逐時尚的年輕人產生共鳴「我知道現在來買鞋的,絕大部分是遊客,帶回去孝敬老人,或是送給朋友,真正穿的概率不高。」對於這門老手藝的傳承,老人多少有些無奈,「也許有一天真的就沒了。」鞋鋪的門面幾經翻新,老人卻喜歡坐在陳舊的閣樓上,面上儘是懷舊。眼前的虎頭鞋已經擺成了長蛇陣,而梅位炳卻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有遊客給他拍照他不迴避、顧客向他問話,他也不回答,不停地重複一個動作,除了渴了,才把針往鞋幫子上一插,端著茶杯起身活動下筋骨,即使這樣,眼光還是在布鞋長蛇陣上來回穿梭,就像凱旋的將軍在檢閱自己的部隊。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
追好文 :) 點個讚吧!
支持網站營運,有空請觀看一下我們的贊助商
echo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