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離婚後首談女兒:這輩子,千萬別對孩子說這5句話!

《密室大逃脫》的最新一期節目里,導演組策劃了一起家庭教育展。
看到房間牆壁上掛著對孩子殺傷力最大的5句話時,楊冪的表情罕見的嚴肅和凝重。
「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
「我養你有什麼用」
「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早就告訴過你了,你非不聽」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沉默片刻,她首次在離婚後談到自己的孩子,對女兒小糯米的教育觀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這輩子都不會對我的孩子說這種話。
尤其是『我養你有什麼用』和『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這兩句。」

Advertisements 她說:「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以及自己做選擇的權利,願每個孩子都可以擁有健全的靈魂,尊重熱愛生活,享受自由人生。」

Advertisements
從父母口中說出來的話,可能是朵花,為孩子未來的路鋪滿花香,也可能是把無形的劍,不經意間就把孩子扎得遍體鱗傷。
這五句脫口而出的責罵,說出來不用一秒鐘,卻能傷孩子很久很久。


01
「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曾在網上看過這麼一個心理諮詢案例。
一個5歲的小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總是對著一隻毛絨玩具熊自言自語。
父母認為孩子得了抑鬱症,四處求醫。
多次心理治療以後,小女孩終於開口,一句話讓這對父母當場淚奔。
「只有這隻小熊不會拋棄我。」
原來從女孩很小的時候,只要她有一點「不聽話」的苗頭,父母就會開吼:「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活著。
久而久之,女孩變得孤僻、抑鬱。

Advertisements
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你一發火,他們的世界就電閃雷鳴,你一怒吼,他們的安全感就蕩然無存。
可很多父母都存有同樣的想法:既然威脅沒有用,那就用撂狠話來震懾孩子。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抑鬱症患者寫的日記獨白:
「小時候每當我調皮時,爸媽就說我是從福利院抱來的,如果我不聽話,就把我送回去。
因為這句話我哭了很久,從那之後,我經常戰戰兢兢,不敢瞎鬧,不敢亂說話,我怕我爸媽真的不要我了。
直到我已經大學畢業,才逐漸知道和相信,父母以前對我說的是玩笑話,可是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這句玩笑話讓我痛苦了十幾年。」
骨折一般三個月就能痊癒,而父母說下的狠話,給孩子帶來的卻是永久的傷害。
負面情緒和語言像病毒細胞一樣會傳染,在傳染中分裂的越來越多,擴散的越來越大。


02
「我養你有什麼用」
Advertisements 早教專家林怡在《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中說:我們對孩子的愛,與孩子對我們的愛,是那麼的不對等。
只有當他們是我們心中的小天使的時候,我們才會視他們如寶貝,否者就會變臉。
我一個學生,家裡就是這樣。
孩子考試粗心丟了分,他媽就會罵:「你怎麼這麼容易的題目多做不好,有什麼用?」
走路時不小心絆倒了腳,也會罵:「路都走不好,你還能做什麼?」
要是摔碎了碗弄丟了錢,更是一刻也不停歇的罵罵咧咧:「養你有什麼用?養你還不如養條狗,畜生都會搖尾巴哄我開心!」
去她家做家訪,他爸說:「我這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生了這麼個沒用的女兒。」
知乎上有人問: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麼體驗?
有個回答: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看著我說「你怎麼這麼沒用」。

Advertisements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消極或積極的評價,決定他們自我接納、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的程度。
你越罵孩子沒用,孩子越是會應驗你的咒語。
自卑、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作祟,極容易引發各種心理疾病。
美國作家薩勒說,孩子的成功並非來自於刀槍劍戟,而是鮮花與巧克力。他們成長不是恐懼與威嚇的結果,而是微笑與讚美。
父母健康的引導、監督和鼓勵,才能讓孩子一點一點變成「有用」的人。


03
「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
朋友是幼兒園老師,某次午休時間教小朋友們用「沒有」造句。
才幾歲大的孩子,有的連說一句順溜的話都要組織半天,造句其實也就是個睡前小遊戲。
沒想到一個小男孩張口就來:「媽媽說乖孩子都不挑食,只要把西紅柿吃完就帶我去買小汽車,結果沒有。」
幾名看護老師愣了一下之後狂笑,畫風也被小男孩的「結果沒有」帶偏,小孩子們舉著胖手一個個踴躍發言:
Advertisements 「爸爸叫我放學回家立馬練字,說練完以後他就帶我去玩充氣城堡,結果沒有。」
「媽媽說只要我聽話就帶我去海洋公園,結果沒有。」
那天放學,「結果沒有」的造句熱度還沒有在孩子間消散,他們回過神來向各自的父母討要承諾。
可這些接孩子放學的父母一副失憶了的樣子:「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我什麼時候說這話了?」
不出意外的,一個孩子的哭鬧,帶動一群孩子的哭鬧,幼兒園門口嚎啕聲此起彼伏。

Advertisements
中國有句古話:輕諾而寡信。
當父母一次次信誓旦旦地做出承諾,又一次次地讓孩子失望,孩子也會有樣學樣,覺得大人說空話,小孩也可以。
習慣了說謊的孩子,一張口,會蹦出幾句真話?
小時候的隨意敷衍,長大后就會成為丟不掉的累贅。
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隨心所欲地對孩子做出承諾。


04
「早就告訴過你了,你非不聽」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身邊很多家長都喜歡扮演「馬後炮」的角色。
表妹前些日子換了份工作,新公司的待遇沒上家好,還天天加班,有些後悔,就發了個朋友圈吐槽了幾句。
家裡父母看到了,時不時就數落她。
「你要是聽我的,不至於這樣。」
「早就告訴你了,你還不信,看吧。」
這樣的「馬後炮式關心」,讓表妹在應付新公司複雜人際關係之餘,還要忍受親人的諸多埋怨。
心裡鬱結,工作表現也不好,還挨了領導批評。
她找我來吐槽,一句「我真傻」念叨幾十遍,委屈又讓人心疼。

有次去聽省里教育專家組的講座,一位老教授講的話我印象深刻。
她說,很多孩子在長大以後,都忘不掉不同情境下被父母放「馬後炮」經歷。
「最讓人難過的是,父母那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往往正是他們遭遇不順、跌倒谷底,最脆弱,最需要家人支持的時候,他們想聽的是『別擔心,有我們在』,而不是一句冷冰冰的『早就告訴過你,你非不聽』。」
《非暴力溝通》中有句話,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他人的痛苦。
也許你對孩子的關心沒有惡意,但換一種方式,會贏得更好的親子關係。


05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在知乎,「為什麼有些父母喜歡用語言傷害孩子?」這個問題下,有2583個回答。
有人因為父母「希望出人頭地有點出息」的過高期待,結果「無論怎樣努力他們都無法滿意,失望貫穿了我的整個人生」。
有人因為父母嘴上說「成績不好無所謂,努力就好」,卻一直在家裡唉聲嘆氣沒好臉色,讓她愧疚到夜夜失眠。
有人在父母「恐懼讓人成長」的打擊式教育下,成為自己都怨恨的人,在自責和無助之間徘徊。
而這些孩子寫受到的傷害,都被父母親手披上了一件看似名正言順的外衣——「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武志紅老師說,通過自我犧牲給對方製造愧疚感,然後以此逼迫對方服從,是中國家庭常常見的一種策略。
為了你好,才會提出難以達到的高要求。
為了你好,才會口不擇言地想要罵醒你。
為了你好,才會堅信棍棒底下出人才。
《超級演說家》里有句話,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以愛之名支配孩子的一切,不過是另一種隱形暴力。
有人說,父母的嘴是有魔力的嘴,千萬要慎言。
你說的話就是一把無形之刃,也許表面看不到創口,可只要被刺,傷口便久久不能痊癒。
這五句話,看似沒有什麼大礙,卻是很多孩子終其一生擺脫不掉的陰影。
言語有度,請嘴下留情。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
追好文 :) 點個讚吧!
支持網站營運,有空請觀看一下我們的贊助商
echo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