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不離不棄照顧病妻 ,他被稱為「模範丈夫」

有些人相信「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不過,對於七更點社區居民、今年77歲的陳松(化名)來說,夫妻就應該患難與共。嫁給陳松沒幾年,33歲的妻子王愛珍(化名)就患了嚴重的內風濕,逐漸喪失生活工作能力。至今,陳松照顧幾無行動能力的老伴已43年。鄰居們都稱他為「模範丈夫」。
哪怕讓妻子健康一天,他也不放棄嘗試
陳松與王愛珍的結合是通過雙方父母的介紹。陳松說,雖然有點包辦的感覺,但看到妻子的第一眼就認定了,覺得這個姑娘挺好的。成家已有半個世紀了,但這些年來的生活畫面都清楚地刻在他的記憶里,除了照顧妻子,撫養子女,辛勤工作,好像沒有任何業餘生活,「我覺得值了。」陳松說。
1963年前後,陳松與王愛珍生育了一兒一女,由於妻子的內風濕已開始慢慢嚴重。陳松只好又當爹又當媽,還要照顧妻子。為了讓妻子早日康復,陳松四處求醫問葯,有一次他聽說當塗有個醫生治療這種疾病「有一手」,立刻就趕過去,因為趕不上班車,陳松硬是從蕪湖騎自行車到那裡,四下打聽才發現是誤傳后,立刻又趕回家,來回騎了幾乎8個小時的車。
回家后,他不顧勞累,又忙著給妻子孩子做飯,妻子心疼地說,以後這種沒根據的事就別打聽了。陳松說,沒什麼,跑一趟才知道究竟有沒有好醫生,心裡就放心了。直到今天,陳松依然沒有放棄,只要聽說有好醫生,可能讓老伴恢復健康,他都要帶她去看看,他說,「雖然我知道我們都老了,但是哪怕讓她健健康康地過一天,我都願意嘗試。」
在孩子們心中,照顧妻子的陳松從未有過娛樂活動
妻子因為病重,38歲時就從廠里內退了。雖然有內退工資,但家裡還有兩個孩子要撫養,用錢的地方太多。陳松便更加努力了,在廠里幾乎是最辛苦的一個,什麼工作都干,只要能多掙一點錢。
儘管陳松只有初中文化,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上進的步伐。白天在技術上有不懂的地方,他會追著懂技術的同事請教,晚上回家把妻子、孩子安頓好后,已經快10點了,他會繼續看圖紙,閱讀技術書籍,然後慢慢揣摩。一般都要到夜裡12點,陳松才會入睡。
幾乎每天早上5點出頭,不需要鬧鐘,陳松就會從床上爬起來,騎著車買回一天的菜,然後做早飯。做完這一切,陳松再幫妻子、孩子洗漱,讓他們吃早飯。陳松笑著說,兩個孩子都比較懂事,稍微大一點后,他們知道媽媽身體不好,就學會自己刷牙洗臉了。時間到了早晨7點10分,陳松就會離開家,騎上自行車,在7點半前進入工廠。儘管中午只有一個小時時間,陳松還是會趕回家,把早上就做好的飯菜熱一熱,讓妻子、孩子有熱的飯菜吃。在孩子們的心中,他們記得父親總是不停地忙,但又總是那麼從容不迫。同時,他們也記得,這麼多年,父親從來沒有任何娛樂活動。陳松對妻子說,「我怎麼忍心棄你而去」孩子慢慢長大,妻子醫治費用也更多了。48歲的陳松在廠領導的關心理解下辦了內退,儘管廠里捨不得陳松這個技術人才,陳松的兩個孩子也被安排到廠里的附屬小廠上班。內退後,陳松便被外地一家知名柴油機廠挖走了,該廠給他的月收入是原廠的8倍。陳松一方面感謝該廠的識人才用人才,一方面又感激原廠的大度。在該廠,陳松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實現了該廠生產線的成功運行,讓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這一成果引來許多各地其他同行的觀摩。就在陳松在該廠大展拳腳的時候,在家照顧妻子王愛珍的孩子打來電話,說媽媽不行了。陳松心急如焚,婉拒了該廠的挽留,回到家中。在陳松的照料下,妻子又慢慢好起來。在親戚、鄰居的眼裡,陳松家永遠都乾乾淨淨,從來沒有因為王愛珍經常把大小便弄到身上而有異味。王愛珍也從未生過褥瘡。對於陳松,他們的評價是「模範丈夫」。小一輩的孩子們則會時髦地給陳松點贊,「國民老公」。妻子由於長期無法正常工作生活,只能在家或附近活動,有時候脾氣也難免急躁點。對此陳松總是哄她笑。多年後,妻子問他,「我就是個拖累,你為什麼不和我離婚,重找一個?」陳松說,「我怎麼忍心,假如我是這樣,你也不會忍心離開我吧。」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
追好文 :) 點個讚吧!
支持網站營運,有空請觀看一下我們的贊助商
echo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