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吃出堅果的學問》蘊含著子孫滿堂美好願望的「巴旦木」
吃出堅果的學問》蘊含著子孫滿堂美好願望的「巴旦木」 《聖經》作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普及面最廣、讀者群最龐大的經典巨著,對西方文化有著無比深遠的影響。其中記載的動、植物大多成為西方社會具有象徵意義的神物。《聖經》裡提過一個「神跡」:猶太教的第一祭司長亞倫(Aaron)的手杖有一天居然發芽開花了,並結成一種可食的果子,如此「神跡」意味著神認可亞倫和他的弟弟摩西當以色列百姓的合法領導人。有趣的是,有人做過統計,發現這款神果竟在《聖經》中出現了十次之多。不禁讓人想問:這樣深受《聖經》青睞又被賦予崇高涵義的果子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就是當今堅果舞臺上的主角之一巴旦木(我們常稱為「杏仁果」)。據說,古埃及人把巴旦木視為珍貴食材,會特地在法老食用的麵包中加入巴旦木仁。而古羅馬人結婚時,賓客會把巴旦木撒向新婚夫婦,以祝願他們多子多福(與我們某些地方在婚禮上向新人扔桂圓、蓮子的習俗如出一轍)。相比之下,美國家庭的祝福行為就溫和多了。他們辦婚宴常會送每位賓客一袋放了糖和加工好的巴旦木仁當禮物,以示「甜蜜、幸福及多子多孫」的美意,是款吉祥又美味的零食呢!
巴旦木的花常單生或對生,相貌雖平凡無奇,卻和許多桃屬姊妹一樣,很有心機—它們先開花,後長葉,這樣花色偏白,在暗色老枝的襯托下,很容易營造出滿樹粉裝的醒目效果。加上樹下遍地花瓣,優美至極,春風一吹,揚起片片粉瓣在空中旋舞,人立其中甚為陶醉……不過「女為悅己者容,花為傳粉者妝」,巴旦木的美,專為昆蟲而生—吸引牠們前來探「蜜」,順便幫自己授粉、傳粉。
當雌蕊順利授粉、成功受精後,雌蕊下方的子房便會漸漸膨大,發育成具有果核的核果。我們所喜歡的桃、杏、李、櫻桃等都屬於典型的核果,特點是具有三層不同性質的果皮:外果皮薄而韌,中果皮肉質肥厚,俗稱果肉,內果皮木質化,封閉式包裹種子形成果核。但巴旦木的果皮構造卻大不如水嫩的桃子們養眼,綠色外果皮密被短柔毛,中果皮(果肉)薄、堅韌如皮革,成熟時中、外果皮都開裂,露出內裡硬脆、卵形的果核,這是巴旦木有別於桃、杏的重要特徵。讓我們不由得驚嘆:巴旦木簡直是專門生產種子的果實嘛!市面上極少出售巴旦木果,我們見到的常是去掉中、外果皮後的土黃色硬核,或連核殼都被剝除的緊裹一層土黃色種皮的種子,彷彿經過美容處理。密集恐懼症患者在見到帶殼出售的巴旦木時可能會有點不舒服,因為它不光滑的殼壁上布滿蜂窩狀的小孔。是的,內果皮皺褶或具孔隙,正是桃屬果核的個性標籤。 本文節錄:【吃出堅果的學問】一書
作者/陳瑩婷(江湖人稱「布瓜」)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科普達人,熱衷植物科普寫作和自然觀察領隊講解,現任職中國科學院某技術中心,負責科普項目。【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