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花神 | 古人與花的鴛鴦譜

春日花神 | 古人與花的鴛鴦譜 
桃、杏、李、梨、海棠,這些春日繁盛的薔薇科花朵,在古詩文中各具寓意,或高潔,或香艷。到了明清時,民間流行「花神」之說,在諸多歷史人物中,為這些花朵各找了「代言人」——其人或有與花相關的軼事、或有描繪此花的名句、或與此花的精神品性相通……傳說版本各異,一種春花,往往有數位花神。選人作為花的代表,也是古人對花的一種玩賞方式,可謂獨到的「花神文化」。




桃花男神 崔護
一面結歡好 詩成覆死生



清明時節,獨自踏青的崔護叩開了小院的柴扉,討一碗水喝。應門的妙齡少女取了水來,便斜倚院中桃樹,含情偷望。夭桃灼灼,花下少女竟比它更多一分嬌媚。


次年清明,崔護憶起少女,循舊路前往探訪。卻只見院門緊閉,杳無人聲,唯餘桃花紛紛。他心中失落,留詩於門扉:「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數日後,崔護再訪山村,只聽小院中哭聲哀痛。一老者出來問道:「你就是那薄情的崔郎?你殺我女!」原來少女對他一見傾心,只盼他再度造訪,苦等一年卻因舉家外出,恰與崔護錯過。回來看到題詩,以為緣分已盡,竟抑鬱而亡。崔護見到少女遺容,悲呼道:「崔護在這了!」這一哭喊,少女竟悠悠轉醒,死而復生。天公作美,崔護與少女終成眷屬。


晚唐崔護確有其人,也的確留下了「人面桃花」的神來之筆。但他與桃花少女的糾葛,出自筆記小說《本事詩》—更像由桃花詩而展開的文藝聯想,未必是真事。不過,因為這段傳奇,崔護還是被後人選作了桃花之神。



崔護與桃花少女的故事,出自唐人筆記小說《本事詩》




評劇中的《人面桃花》、「碗碗腔」中的《金琬釵之桃園借水》等傳統戲目,都脫胎於這段傳說。


桃花男神 劉晨、阮肇
桃源神仙界 沉醉忽忘歸


東漢年間,浙江天台山藏著種種珍貴藥草,還藏著通往仙界的隱秘道路。相傳有村民劉晨、阮肇入山採藥,迷途糧盡,幸而在絕壁上發現一棵大桃樹,便采桃子充饑。而後沿著桃樹下的溪水溯流而上,竟遇到兩位絕色美女,邀他們歸至家中,以身相許,結為夫妻。劉阮二人沉醉溫柔鄉,恍惚十餘日,才想起應當回家報聲平安。美女苦留不得,遂指點了下山路徑。


出得山來,世間竟滄海桑田,早已不是東漢,而是晉朝。劉阮這才醒悟,所遇乃仙女,桃花


深處,實為仙境。何去何從?劉晨心想,無論漢晉,安穩度日就好,於是在人世間娶妻生子去也。阮肇卻看破紅塵,修仙入道,飄然不知所蹤。因為這段「仙緣」,劉阮二人成了桃花神,但那通往仙境的桃樹、溪水,一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再不為後世所見。

南宋理學家朱熹廣受敬仰,然而大師也有「黑歷史」,他在嚴蕊的故事中就是個反面角色。

「灑金碧桃」古名「日月桃」,一花兩色,與嚴蕊的桃花名句很相稱。攝影/余天一


「劉阮遇仙」的故事出自南朝小說《幽明錄》,圖為浙江天台山的幽靜景色,以及後人立的「遇仙石」碑。



桃花女神 嚴蕊
春花皆不似 總賴東君主


南宋年間,一樁誹謗案轟動朝野。案中最受矚目的角色,是一位名為嚴蕊的弱女子。


她本是江南名妓,琴棋書畫皆精,尤善作詩詞小令。台州知府唐仲友惜才,為她贖身脫籍,放她還鄉。不料這樁好事卻引出了大風波。其時適逢理學大家朱熹至台州巡查,唐仲友是朱熹學說的反對者。一代鴻儒朱熹,也不知是誤解還是公報私仇,竟借著巡查權柄,上疏彈劾唐氏。他羅列的「罪名」中,就有「唐仲友與嚴蕊私通,有傷風化」一則。嚴蕊遭此橫禍,被捉拿下獄、嚴刑逼供,卻寧死不肯承認那捏造的「罪狀」。


此事驚動了皇帝,他降旨將朱熹調任,轉由岳飛後人岳霖負責此案。岳霖讓嚴蕊陳情自辯,她作了一首《卜運算元》:「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神靈「東君」掌管百花開落,暗指嚴蕊命運全系岳霖抉擇。最終,嚴蕊冤情昭雪,無罪獲釋,世人皆稱讚她的氣節。


除了這一語雙關的小詞,嚴蕊還有一首著名的《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非梨非杏,卻有紅白之色,還用了陶淵明「武陵人入桃源」的典故,所詠的正是桃花。到明清時,桃花品種「灑金碧桃」風靡,一枝花紅白交映,更應了嚴蕊詞中的描繪。人們便將這位風骨、才情並佳的奇女子,封作「桃花女神」。

息國故地在今河南信陽息縣一帶,圖為息國貴族墓出土的「青銅鴞卣」。



桃花女神 息夫人
身葬桃林恨紅顏


另一位公認的桃花女神,是春秋時的息夫人。她本是陳國公主,嫁往息國時,途經蔡國,蔡侯對她輕薄無禮。息侯聞訊大怒,說服楚王興兵滅蔡,俘虜蔡侯。蔡侯懷恨,又知楚王好色,就故意盛讚息夫人貌美。楚王果然動心,又滅了息國,搶走美人。


息夫人想盡節自殺,楚王卻以息侯性命為要挾,迫使她委曲求全。在楚宮中,息夫人雖受盛寵,卻從不對楚王稍露笑容。民間相傳,她入楚三載,終於趁楚王外出,逃出宮去見息侯,二人殉情於桃林中。於是息夫人被後世稱為「桃花夫人」,人們還設「桃花廟」祭拜她。


然而,息夫人畢竟是「紅顏禍水」,直接導致了蔡、息兩國覆滅,雖然性情剛烈,委身仇敵卻也是事實。這使後人對她褒貶不一,評價隨時代風向而不斷變化。


而古人對桃花的看法,在不同時代也有天壤之別:先秦時,以桃花喻紅顏純屬讚美,還有祝福多子之意;唐宋后桃花格調漸低;至明清,粉紅的桃花已被歸入「艷俗」之流,甚至用來暗喻娼妓。因此,在對女子品行要求嚴苛的明清,人們奉息夫人為桃花女神,其中情感頗為複雜,既有憐惜,又暗含諷喻。



正史中,楊六郎奮戰抗遼的主要地點在河北,並非傳奇里說的「山西雁門關一帶」。但傳說太深入人心,如今人們在雁門關山樑上立了他的漢白玉石像。



白碧桃花神 楊六郎
素裝幹練武行人


花神不僅可以是才子佳人,也能是刀口舔血的武將。北宋「楊家將」的代表—六郎楊延昭,就是白碧桃的花神。


明清時,楊家將故事廣為傳唱。小說、戲曲里的楊六郎,都是「銀盔銀甲素羅袍,胯下白龍馬,掌中亮銀槍」,英姿凜凜,有勇有謀。更可貴的是,縱使小人中傷、敵國反間,他也不改報國誠志。這股正氣,便讓人聯想到當時盛行的「桃木祛穢」之說。


恰在彼時,桃花也由花匠培育出了諸多新品種。其中白碧桃與粉色桃花迥異,白花重瓣,既像武生的白袍,又有一種潔凈正直的氣質。因此,儘管桃花神已然不少,楊六郎還是被特別提出,獨掌了白碧桃這一支。



春秋時孔子杏壇講學,「杏」曾是一種雅正意象。然而到宋朝以後,杏花卻漸漸被用來形容風流女子。



杏花神 董奉
妙手回春尊杏林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江東吳國出了一位名醫董奉。彼時正有名滿天下的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為曹操隔空診脈。董奉從未給大人物看病,卻能與華佗並稱「建安神醫」。他所醫治的大多是尋常百姓,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常懷仁心。


董奉隱居在福建山區的家中,找他看病,不用花錢、送禮,只需種樹權當診金。重病治癒者,須在後山栽植五株杏樹;輕病治癒者栽杏一株。如此十年,董奉居所周遭,成了一片蔚為壯觀的杏林,有杏十萬餘株,春日繁花,夏日碩果。杏子成熟時,人們可以用穀子交換,董奉再拿所收的穀子去賑濟貧民。坐擁杏林、懸壺濟世,董奉被尊為杏花神再恰當不過。而世人對醫者的尊稱「杏林中人」,也正是由他的事迹衍生出的。


杏的風評,也有與桃相似的演變過程。春秋時孔子杏壇講學,「杏」曾是十分雅正的意象。宋朝葉紹翁寫下「一枝紅杏出牆來」純屬描繪春景,斷然想不到後人會用「紅杏出牆」指代女子不貞。然而人們欣賞杏花「輕紅」、嬌柔之態,宋朝後漸漸流行用它比擬美女。到明清時,杏花已成了風流女子的代稱。


因此,除了董奉,杏花神也有女性人選。例如阮文姬,此女名不見經傳,僅有艷情筆記《釵小志》中提到她「插鬢喜用杏花」。如此杏花神,不但牽強,格調也差遠了。



謝道韞的『詠絮』佳話,也是後世畫家喜愛的題材。



梨花神 謝道韞
梨花冰雪質 輕絮寄才思


梨花、瑞雪、柳絮,皆是潔白輕盈之物,古人常用它們相互比擬。正是這種聯繫,讓後人選出了一位才華橫溢的梨花女神:謝道韞。


這位東晉才女最出名的,就是「謝家輕絮」的典故:名士謝安為本家子女講解詩文,天降驟雪,謝安欣然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用「撒鹽」來形容,侄女謝道韞卻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激賞不已。


後來謝道韞嫁入門當戶對的豪族王家,東晉末期時世動蕩,她的夫婿子女都被亂軍殺死。謝道韞懷抱3歲的外孫,親持兵器,帶領家中女眷奮起反抗,終因寡不敵眾被俘。亂軍首領久慕其才,更敬佩她的骨氣,當即釋放她並派人保護。謝道韞便隱居起來,平靜度過餘生。


謝道韞既有「詠絮」名句,又有如雪高潔的品性,所以與輕絮、白雪相通的梨花,便請她做花神。



韓愈畫像


李花神 韓愈
連天雪花當長歌


李花潔白,理應為喜愛高潔品性的士大夫們所讚頌,無奈它總與桃花同時開放,人們往往將桃李並稱,久而久之,單獨觀賞、讚頌李花之人也少了—都是桃花惹的禍,搶了李花的風頭!


然而總算還有人懂得李花之妙。「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就不惜辭藻,力贊李花。他有數首詠李花的長詩廣為傳誦,最知名的《李花贈張十一署》開頭便道:「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見桃惟見李。」只看李花,不看桃花,可謂不同俗流。另一首詩中則說:「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素雅壯闊,頗得李花神韻。於是後人評選花神,都認為韓愈配稱李花的知己。


南宋詩人楊萬里還專門思度過:何以只見李、不見桃呢?一天他偶然夜觀桃李,只見紅艷的桃花晦暗不清,雪白的李花格外醒目。原來韓愈都是夜賞李花啊!




楊玉環的「海棠春睡」,被演繹成名劇目「貴妃醉酒」,演員用身段、妝容、眼神,極力表現美人醉后的嬌慵。可惜在流傳較廣的花神「榜單」中,貴妃並沒有佔到海棠花神的位置。



海棠花神 孫道絢
誤傳春花信 何必醉春風


海棠花趣談,有著名的「海棠春睡」—唐玄宗召見楊玉環,她宿醉未醒,被攙扶到天子面前,雙頰暈紅、釵橫鬢亂,別具美態。玄宗便笑道:「這是海棠花沒睡醒啊!」


還有蘇東坡的一樁軼事。說是歌妓李宜(一說李琦),屢向他求墨寶而不得,一次酒宴上又敬酒求詩,蘇子先賣關子:「東坡居士文名久,何事無言及李宜?」然後在眾人詫異中續道:「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蜀地海棠有盛名,久住西川的杜甫卻沒寫過海棠詩,我對著你這樣海棠花般的美女,也只能讚歎,寫不出文字來誇你啊!


楊玉環、李宜、杜甫、蘇東坡,都與海棠頗有淵源。然而明朝人評出的海棠花神,卻是一位不太出名的女子:孫道絢。



孫道絢是宋代才女,三十喪夫,終生守節。宋代又恰有一首「孫氏女」追憶亡夫的海棠花詞《憶秦娥》,便有人誤傳為她所作,繼而推她做花神。海棠嬌艷易落,寓意或為紅妝、或為傷春,怎麼看都與孫道絢無關。她大約是眾花神中,最稀里糊塗當選的了。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
追好文 :) 點個讚吧!
支持網站營運,有空請觀看一下我們的贊助商
echo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