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自我保護不是「放蕩」!李晏榕談愛滋防治的性別盲點

                               
今天(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晏榕長期關注性別議題,因此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愛滋防治中的性別盲點。
由於愛滋病早期於特定族群間流行,因此許多人誤認愛滋病僅會發生在男性身上。根據疾病管制局2015年10月底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台灣的愛滋感染者總數已高達13,876人(含本國籍與外國籍),其中男性感染者佔92.2%,女性感染者則佔7.8%;其中,被認為是「良家婦女」的「女家管」則有259人。

傳染疾病的預與控制若只處理「性別」的問題,反而會將女性推向愛滋的感染風險中。依照流行病學的觀察,我們可以歸納出愛滋病的傳染方式應與「體液」高度相關;而非只是會發生在單一「性傾向」或「特定性別」的疾病。事實是,愛滋病是身為「人」都有可能受到感染的疾病。

當女性對於自我的身體有所覺察,進一步想要自我保護時,卻需要面對一連串的社會壓力。因為整個社會要求女人對於「性」的保守美德,無形中箝制了女性對於自我身體的掌控與及時照護:當社會期待女性作為一個「保守」、「貞潔」的主體時,女性愛滋感染者則被賦予「濫交」、「放蕩」、「不檢點」的負面印象。就這個層面而言,女性與愛滋病的關聯性是不能夠被社會所接受的。

縱使現在政府大力推廣孕婦的產前篩檢及愛滋的「免費匿名篩檢」服務,這樣的篩檢政策固然對於女性健康關懷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起步,但如果只強調與訴求「維護女性健康」、「減少國家財政負擔」;縱使女性放下身段前往篩檢,似乎仍無法擺脫各種懷疑的眼神與疑問,如此不友善的篩檢過程與就診環境,反映了社會對於女性的不合理約束。在期待病患隱私和沒有偏見的醫療服務的同時,女性是不是應該在醫療場域中退席?對於女性的排擠反映在衛生數據上的統計,反而透露了臺灣女性在醫療體系中受到壓迫的命運。

由於社會價值觀的無形壓力,女性往往對於接受篩檢感到恐懼和不安,因此使得女性持續曝露於一個更不利的環境之中。由於社會對於傳統女性角色的期待為「性伴侶」、「照顧者」及「母親」(如果有孩子的話)。身為一名照顧者,女性往往會重視配偶或小孩的健康更勝於她自己的安危。在扮演性伴侶時,由於男女兩性的社會位階及權力差異,女性通常屬於較被動、被控制的一方,面對預防措施(使用保險套)的使用權也大多掌握在男性的手中。當她感染愛滋病毒時,通常不只被其配偶所感染,且可能將愛滋病毒傳染給小孩(台灣歷來由母子垂直感染的愛滋寶寶達33人)。

現在許多公園及大學宿舍都有機器販售保險套,以便民眾能夠進行安全性行為;然而,卻有保守論者認為販賣保險套就是在鼓勵性交。事實上,使用保險套是防治傳染病、避免懷孕最簡單的方式,卻仍有保守人士反對,這正顯示了許多人對性的偏見與對性的無知是緊密相關的。我們總以為未成年人的性知識會像按鈕開啟開關一樣,自動灌輸在腦海中;然而,「那天」究竟是哪一天?結婚當天?還是確定感染性病那一天?縱使是「良家婦女」,難道就保證安全上壘嗎?

愛滋雖然是一種「病」,卻因為社會污名化而幾乎等同一種「罪」。社為大眾對愛滋病總懷有莫名恐懼,而女性在社會、政治、經濟層面所遭受的不平等更是女性愛滋病防治困難的主因。晏榕期待未來各階層的女性領導者能夠有更完善的健康照顧及配套措施,在愛滋與傳染病的防治上能夠更關注到女性不同於男性的處境與面臨的社會壓力,讓防治更有效率,也更貼近女性的需求。

內文分享自李晏榕臉書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
追好文 :) 點個讚吧!
支持網站營運,有空請觀看一下我們的贊助商
echo '';
3